近年來,新能源光伏電站逐漸走向工商業、家庭、光伏建筑、農光光伏、漁光光伏等各個領域。同時,不同形態、不同區域、不同階段的光伏電站,對光伏運維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,光伏運維難度也進一步增加。
一些運維工作者訴苦說:“說起光伏新能源光伏電站的運維工作,很多人認為覺得簡單,只要保證現場安全,電站發電效率好,偶爾清洗一下組件的灰塵就可以了,概括起來就是簡單易、粗暴。”
事實不是這樣的。光伏新能源運維是運行和維護的簡稱,以光伏電站系統安全為基礎,通過定期與不定期的設備檢測、檢修,合理對電站進行管理,保證電站的安全平穩運行和投資收益率。光伏電站的運維需要有二十四小時的實時監控,一個光伏運維團隊不僅僅是監控預防更重要的是后期的維護維修。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,生發出更深層次的含義,從運維延伸到了運營,從后評價延伸到了后服務。
有人形容光伏運維人員是“能容忍”的一群人:設計不合理、產品有問題、工程有問題、天氣和空氣有問題,皆需運維人員協調電網公司、業主、當地居民等各方的人員處理。“需要懂電力、懂組件、懂工程,現在還要懂種植和養殖。”上述運維工作人員,打趣稱做運維需“十項全能”。
光伏運維走進大眾視線是近幾年的事情。光伏產業的迅猛發展,加之在能源轉型中承擔的重任,實現光伏運維的健康有序發展,成為整個行業共同面對的問題。 光伏電站運維管理工作是一種難度系數高、風險系數高的工作。因此,為了確保工作人員的安全和設備的正常運行,相關工作人員必須熟知安全準則和規章制度,并且要嚴格遵守,進而制定嚴密的維修方案,用專業化的技術手段開展工作。在實際維修工作中,還要根據光伏電站的規模和大小制定維修方案。
在互聯網的沖擊下,光伏運維產生了新業態,高科技手段推動運維工作不斷優化、前進。標準化體系逐步建立、集控中心不斷搭建,巡檢手段得到更新。
國家電投集團的光伏發電裝機已超1千萬千瓦,穩居全球第1,積累了豐富的超大規模電站運維經驗。在2016年的某次檢測排查中發現,100萬千瓦的光伏電站中約有5%沒有正常發電,相當于損失了一個5萬千瓦光伏電站的發電量。這表明電站體量達到一定規模時,檢修或技改可顯著提高發電量。
光伏運維非常強調“收益率”,而這并非易事。國家電投集團近年來出臺了43項技術標準,從質量管控到項目開發,每個環節均設置了收益要求。
“光伏發展歷史較短,相對火電站和風電場來講,系統簡單,造成目前對光伏運維認知不足。其實光伏電站建設形式較多,讓運維的復雜程度超過想象。”
無人機巡檢等智能化運維手段也被引入光伏行業。據晶科電力的公開數據,其智能化無人機巡檢可以將內部故障損失率從2013年的1.5%降至2016年的0.3%,每年提高2400—6000萬度發電量。以50MW光伏光伏電站為例,運維人員還可從12人降至6人。
電站的移動化運維也實現了突破。就像使用滴滴打車可以看見司機與乘客的距離一樣,無論是地面電站還是分布式電站,該公司現有的運維體系均可定位到近的運維人員,快速彈出警告信息,自動轉成工單,快速解決問題。
“做運維,很難。”國高技術服務總工程師劉鑫苦笑道,“大家關心運維人員到底在一線做了什么?電站發生了什么?運維做得好不好?”怎么考量運維工作是否達標,是發電量、PR值還是保障率?現在并沒有一個考核指標體系。
很多光伏電站由于地形復雜,仍舊只能采用人工運維。某光伏電站海拔3800米左右,沒有水源,每天只能吃泡面和干糧,高原天氣變化多端,上山路極其難走。“設備的安全是安全,人員的安全也是安全。”光伏運維制度的建設要增加一些人性化因素,比如90后運維人員,由于工作地偏遠、工作內容單調,較多堅持三五年就辭職了,而這對個人、企業和運維來講都是損失。